·徐州市大龙湖小学  
首页
学校概况
教育督导
杏坛春秋
教学教研
党团建设
德育基地
七彩校园
教育现代化

被忽视的孩子: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?

| 作者: | 阅读 1345 次 | 2020年12月17日 00:00 | 字体 [大] [小]

  01  

情感忽视的经历

回忆一下小时候,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

因为和朋友发生不愉快,满脸沮丧地回家,但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;

心爱的宠物狗死了,你哭得稀里哗啦,但爸爸妈妈却并没有安慰你一句......

或者这样:

“爸,你能关心我一下吗?”

“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,你想要什么有什么,我还不关心你吗?”

又或者是这样:

“你怎么那么笨啊。”

“你怎么这都不会做?”

再静心自问一下,成年后的你,是不是不时会有这样的疑问:

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?

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?

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?

为什么很难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?

为什么经常生自己的气?

为什么有时会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、悲伤或愤怒?

如果你觉得自己小时候有过上面的经历,成年后又经常出现上述多条疑问。

那么,你很有必要读一读乔尼丝的《被忽视的孩子》这本书。

英国慈善机构“儿童协会”对英格伦10年级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,大约1/7的人曾被家人忽视过。

研究人员对英格伦72所学校对约2,000名年龄在12至15岁的青少年抽样调查,询问父母平时是如何照顾他们的。

结果显示,在这些人中,每7个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被父母忽视。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视监督是最常见的忽视形式。

我相信,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过被父母忽视的经历。这种忽视说不上有多么糟糕,甚至有时候还会认为童年很愉快。

但就是这看似平常普通的“忽视”,可能成为我们成年后难以解开的“心结”,影响了我们的性格、行为、生活,进而可能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。

乔尼丝的《被忽视的孩子》这本书,以咨询师的身份,用大量的案例,帮助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一起回溯原生家庭,找出某些被遮蔽的真相,重建情感连接。

进而警示作为父母的我们,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注意这种无形的伤害,避免对子女造成情感忽视。

  02  

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是什么样?

如果问你一个问题:天下的父母,你能想象出都有哪些类型?

严格的?高期许的?放养的?朋友式的?......答案肯定形形色色。

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自己父母的定义和对理想父母的要求。

我们每个人,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,我们童年时期的父母教育,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。

有些影响是正面的,比如父母的一次奖励或者鼓励;有些影响是负面的,比如父母的责骂或忽视。

还有那么一些“事情”,我们虽然记不得,那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,但它们仍然对我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,这就是“情感忽视”。

如果我们在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童年期,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,那么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。

在情感上,父母太容易让孩子失望了,以至于很难列举所有辜负孩子的行为。

《被忽视的孩子》把容易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分为12种类型:

自恋型父母;专制型父母;放纵型父母;离异/丧偶型父母;成瘾型父母;抑郁型父母;工作狂父母;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;成就/完美导向型父母;反社会型父母;孩子即父母;“都是为你好”型父母。

大部分的父母会特别符合其中一个类型,但很多父母可能同时带有几种典型特征。

其中“放纵型父母”表面看来像是人人羡慕的理想父母,很受孩子们喜爱,他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,满足孩子任何的要求,但却容易造成子女成年后任性幼稚、无理、自私、自我约束能力差;

“专制型父母”、“都是为你好型“则在父母中占据了绝大多数,他们关心自己的子女,期望给予子女最好的关怀,却事与愿违地让子女经历着情感忽视的痛苦。

这些用意良好的父母,都不知道他们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、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须的养料,只是在重复他们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东西。

中国的很多父母的养育方式,或多或少都是“都是为你好”型。

他们说尊重孩子意见、给孩子自由,但实际操作起来,却远远不是这样,如果孩子的选择不如他们的意,他们会不停地用各种手段说服孩子,甚至于恐吓、夸大事实等直到孩子同意他们所说的。

  03  

被忽视的孩子,长大后是什么样?

还记得年初北大学子“王猛”发布的万字长文吗?

“王猛”在文中抨击成长过程中,父母、大姨二姨、父辈亲友对他的伤害。

此次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评论,大家纷纷表示自己的父母有类似文中的行为。

我们能看到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一种“情感忽视”,同时我们也真实地看到经历了情感忽视的孩子,即便聪明如北大学子王猛,长大后同样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。

那么,曾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,长大后会是个什么样呢?《被忽视的孩子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。

① 情感空虚

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,更像是一种不适感觉,一种时有时无、无法满足的缺失感。

②反依赖

反依赖与依赖正好相反,它表现为恐惧依赖他人,在依赖他人时会感到非常得不适。

如果一个人生活得小心翼翼,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、支持和关心,就要怀疑他可能存在这种反依赖恐惧心理。

③不切实际地自我评价

即通常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。比如,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,很难确定自己的才能;过度强调自己的弱点等。

④对自己毫无同情,对他人满怀同情 

他们容易原谅别人的弱点缺陷,对自己往往吹毛求疵。会是个善于倾听的人,朋友们经常向其诉说困难,但自己却很难开口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问题。

⑤自我约束能力差

经历过情感忽视,尤其是放纵型父母的忽视,成年后很容易觉得自己很懒、拖延、很难守时、对生活的乏味感到无聊、自我约束能力差。

⑥述情障碍 

处理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、识别、管理以及表达情感的能力。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,感到难过时表现为语塞、缄默,觉得没有词汇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,常常会对人们(包括自己)的感觉和行为感到困惑。

忽视情感需求的父母在无形中给孩子传达着一种强烈而潜在的信息——你的感受不重要。

童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也表现为情感缺失。

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会缺乏足够的情感,意识不到或者压抑自己的感受,从而使自己变得空虚、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、不知道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和事是什么。

  04  

被情感忽视的孩子,该怎么办?

那么,被情感忽视的孩子,该怎么办?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呢?

《被忽视的孩子》给出以下几点建议。

1、识别并正确对待情绪

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,它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,何时该逃避,何时该去战斗,值得为什么拼搏。

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种技能,尤其是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,需要练习才能够完全意识到各种情绪的存在,才能够学会通过IAAA四步骤管理自己的情绪。

第一步:识别(Identify)情感

说出自己的情感是什么,是快乐、悲伤、还是愧疚等等,学习表达情绪的词汇。

第二步:接受(Accept)情感

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感。不要对自己说:“我现在的情感不好”,而是问自己:“我现在感受怎么样?我身体是什么感觉?如果情绪有颜色,它是什么颜色?”等等。

第三步:归因(Attribute)

问自己: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?是刚才哪个因素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?

第四步:行动(Action)

首先,感受一下这种情绪让你有哪些行为冲动,比如想骂人、哭泣或是想要唱歌。

随后,仔细地观察周围,在内心描绘看到的情境,比如“我看到对方身边有许多帮手”,评估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合适。如果不合适,考虑用其他行为代替,比如将打人变为踢路边的石子等。

2、自我关怀

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们不擅长自我关爱和自我安慰。当他们遇到挫折时,他们不会宽慰自己,反而会加倍自责。

于是,日常生活里不断的自我攻击,持续地折磨他们,更加影响之后在学习、工作中的表现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自我关怀。

第一步:学习关爱自己

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,开始照顾自己。通过学习“将自己放在首位”、“锻炼身体”、“休息和放松”来改变自己。

第二步:提高自我约束能力

自我约束能力差,是常见的一个问题。作为成年人,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重新教育自己,可以尝试用“三件事计划”来练习这个技能。

意即,每天必须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,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却不该做的事。

并且定期并坚持做这样的练习,最后你会发现自我调节越来越简单,管理自己的冲动也不那么难,最后慢慢发展,直到变成你自主而固有的一部分。

第三步:自我安慰

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们,可能从未想过自我安慰这个概念。他们从小也被父母忽视,也不会自我安慰。

但是人们都会产生负面情绪,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好受一些。建议在平时可以列一个自我安慰清单,避免等需要安慰时却想不出该怎么办。

第四步:同情自己

这是自我关怀的最高层次。以下五个指导性原则能帮助你增加自我同情。

反向黄金法则: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。

觉察到自我的愤怒:将对自己的火气转变成对自己的同情心,就像对待其他人一样。

从自己的智慧和同情中获益:倾听和接受自己的声音,用自己的智慧开到自己。

培养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:没事,争取下次能做得更好。

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:犯错也是我们作为人很重要的一部分

  05  

结语

没有谁是一座孤岛,可以自全。

没有人不需要被重视被关注,渴望被重视被关注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需求。

对于曾经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,或者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来说,一旦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,就应接受面对并战胜它,修复情感,重新建立情感连接。

参考书籍:乔尼丝·韦步《被忽视的孩子: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》

作者:苏云,精读读友会会员。用时间换天份,越努力越幸运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关于我们 | 站内搜索 | 管理网站
 
徐州市塘坊小学 · 备案号:苏ICP备05045682号